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1, 2012的文章

[財務報表分析-評價應用]書摘-2

財務報表如一般可見之樹幹和枝葉,但樹根是養分的來源,攸關成長和健康,則非具體可見。樹根有如公司的Know-How, R&D與管理團隊。 會計準則本身的限制、主觀估計科目的估計誤差、管理當局的「操弄」意圖。 良好會計資訊所應具備的品質特性有諸多規範,不是所有的資訊都可被紀錄,必須: 具重要性:足以形響使用者改變決策 符合成本效益 品質特性 主要特性: 1)攸關性: 預測價值 回饋價值 時效性 2)可靠性: 可驗證性 中立性 忠實表達 次要特性:比較性與一致性 實務上,攸關性與可靠性未必能兼得。 再者,一般所謂的資產,必須能夠創造未來的經濟效益;然而,R&D雖然重要,在財報僅能按投入的成本以費用入帳,而非資產。其次,廣告費用也是如此。另外,土地也以成本入帳,但是土地會增值,足以証明財報可能在多處都失真。 財務報表基本假設而衍生的限制 企業個體假設:所有權和經營權分立 繼續經營假設: 資產的清算價值和繼續經營的價值不同,例如:存貨和保單 缺點:發生危機時,已偏離繼續經營假設,財報便造成誤判,例如無形資產。 衡量單位假設:在幣值穩定與貨幣可衡量資產價值的假設,例如匯率波動、通貨膨帳;然而,品牌價值、研發能力與獨家配方均難以估價,無法真正地反應在財報上。 會計期間假設:許多交易事件無法等到事實確立後再入帳,例如提列折舊與估計呆帳。 財務報表基本原則而衍生的限制 成本入帳原則:看到的都是當時的數字,但都是過去,也都是歷史數據了。 應計基礎會計原則 收入認列原則 符合已賺得:完成獲取收入所必須從事的工作 符合已實現:產品或勞務已經交換為現金或現金請求權 符合可實現:產品或勞務雖然未交換為現金或現金請求權,但存在活絡的市場和明確的市價 配合原則 充分揭露原則

[財務報表分析-評價應用]書摘-1

三大報表:損益表、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 財務報表分析最忌諱單純的「看表說話」 財務報表分析應納入產業特性(與應同業比較),產業競爭動態、上下游的互動關係(魚骨圖)等特性,數字的高低是相對的。 企業如同有機體,其生命韌性除了本身體質之外(核心能耐),也取決與外部環境以及內在人員的互動;超環境、總體環境、五力分析、價值鍊、個人群體組織與基本人性(尤其是CEO或領導經營者),若忽略以上,財務報表也不過是幾頁報表而已。 財報是「人」所編製出來的,整個編製過程固然有一套標準的會計準則可資依循,但是這套準則在許多地方都留給製表人相當的彈性,成為一個很容易操縱的空間。 企業為了上市、經營者為了取得年終或向銀行借貸,或者避稅,財報就會長得不一樣。 掌握財報背後的資訊,要對人性的影響有所了解。 過高的淨利呈現,等於對全世界說:"我們很賺錢",可能會吸引更多競爭者加入。當然,有些行業的門檻,或稱進入障礙,不是你有錢就可以進去的。 誰需要財報資訊? 權益投資人:賺成長,重視未來成長,股票價差;既定風險下的最大報酬。 效率市場說 債權投資人:賺利息,重視償債能力,比如借款給公司的銀行;既定報酬下的最小風險。 供應商與顧客:Payment term,你不會跟快倒的公司買東西,因為維護或服務的問題;你抑不會賣東西給快倒的公司,以免它可能付不完餘款。 管理當局與內部員工:上班的人也要知道公司是不是有問題,老闆當然更要知道公司是不是賺錢。 政府有關單位:這些人,在台灣,我看算了吧。 財報價值的2個導向: 從過去:歷史導向 看未來:決策依循 充分的資訊有助於決策製定,實務上,資訊不充分、不對稱永遠存在。 資訊供給的問題,和一般的生產決策一樣,有成本效益的問題。效益大於成本才有可能產生,反之,則無必要。例如,除非是為了上市搶錢,沒有老闆會去多花薪水,請財務人員作詳細的報表,話說回來,政府規範在此就扮演了監督的角色,像是金管會,但實務上還是有很多漏洞,腦袋總是會有洞。 財報分析應有的正確觀念 財報分析不只是公式 "人"才是財報分析的根本,並非沒有生命的數字 經濟分析是財報分析的基礎